綜觀《簡愛》,整本書可以分為五個重要的情節:孤女生涯、孤兒院的人格養成、大莊園與男主角相遇、出走、結合。

其中最主要的是第二到第四的敘述層次,故事開頭與結束的背景介紹、茶餘飯後,均可視為次要部分,少了它們也不會影響到故事的架構。

部分評論者喜歡將《簡愛》視為作者本人的半自傳,因為作者Charlotte本人曾被送入教會寄宿學校求學、她也喜愛出走、也曾戀慕比自己年長但具有不可橫越障礙的男性。

另一個原因是因為,《簡愛》採取第一人稱敘事手法,通篇小說由女主角簡擔任敘述者。這種敘事手法加上似曾相識的生活經驗,很容易被認為是作者在講述自己的真實經歷。

但其實,《簡愛》的故事並不與Charlotte的生活經驗全然相同,事實上,Charlotte非常晚婚,她沒能嫁給自己的初戀情人,最後死於難產。

撇去作者背景,我們觀察整個故事,不少人將《簡愛》視同懸疑、黑暗小說,因為《簡愛》最大的衝突其實來自男主角隱瞞的真相——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神秘的瘋妻子,在簡尋找、一步步走向故事的謎底時,小說的節奏就似於懸疑小說,加上簡愛本身也不是多開朗的個性,簡是非常典型的英國女性——保守、抑鬱、內斂,所以讀者在閱讀時,由於是由簡的觀點引領讀者,會更覺壓抑痛苦。故《簡愛》雖然是一個討論愛情的小說——一位有想法、虔誠的善良少女,要如何面對充滿階級障礙、宗教道德質疑的愛情。

然而我在閱讀時,《簡愛》給我的最大震撼,並不是來自女主角簡的個性、或者她與男主人翁趣味盎然的激辯,而是小說中強烈的宗教意涵。

《簡愛》裡,討論了非常多種不同層次的信仰:受難、美德、虛假、假信徒、殉教、忠貞、道德潔癖、順服、禱告、信靠。

雖然也有學者認為這麼多的宗教意識,來自當時代的氛圍,當時整體文學創作始終瀰漫著強烈的基督教義,但Charlotte已經擺脫全然歌頌轉而反思。

但筆者卻有不同於此的想法,我並不認為Charlotte在創作時有明確的創作意識:甚至清楚利用市場特質,創作大量宗教色彩以迎合市場。

我認為,毋寧說《簡愛》是懸疑小說或孤女愛情小說,但不如說是帶有強烈個人宗教領會色彩的偽生活記錄,信仰無所不在充斥在女主角的視角中,從一開始完全不懂、虛假偽善的家庭,轉入到朋友與教師親身對於宗教教義的示範,進而遵從道德,傾聽內裡信仰,完成自我圓滿的精神救贖,在在都是對基督教義的領會。

嚴格來說,我不認為《簡愛》的中文翻譯本,所展示的小說具有多嫻熟的文學技巧,但對於瞭解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生活,《簡愛》提供了很好的觀察面向。

 

(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