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人間誰懂楊妃恨?

這是全劇最大的命題。

書寫楊貴妃的文本有很多,有的寫她的放蕩淫亂、也有文人看見她的專寵與罪孽,也有人捍衛她的深情。現代人重寫同一段經歷,會寫出什麼樣的楊妃?

曾永義老師筆下的新編楊妃,在我看來,就是一個怨、恨交織,恨意沖天的女人。整齣戲劇,講的就是她恨什麼,然後要怎樣才能不恨。

通篇脈絡就是在恨的要找人排解(為自己洗冤?請人為自己解答要怎樣才不恨)、恨被什麼理由排解的架構上發展。

但是,試問一個充滿恨怨的人,會做出找人幫自己洗恨的舉動嗎?這是第一個疑惑。

曾老師安排一個代言者「程教授」與楊妃對話,看起來是替亂世佳人發聲,可是實際上根本就是為創作者自我說話。

劇本的邏輯是,程教授之所以能夠為楊妃洗怨解恨,源於他是楊妃少數的知己-李白的轉世。在一眾酸儒腐儒之中,他是少數能發現楊妃之可愛、名花傾城的知己,所以才能滿口「仙子」「仙子」安撫楊妃的妒恨。

但是,難以讓人理解到底李白算得上什麼知己?還是楊妃口中的知己?

一介幾面之緣的知識份子,除了清平調三首,從哪裡可以見出他對楊妃的惋惜與佩服?

前面說過,我認為程教授就是曾老師自己,看曾老師的序就明白了,半學術辯證的夢境,跟全劇架構如出一轍。而且曾老師以猶帶俠之風骨、嗜酒中人為自己的形象,跟李白很貼切...拿李白自比,程教授的唸白、夢境、李白的轉世,意味非常明顯。

簡而言之,就是不斷的辯白,半實驗、半辯證,試圖把一個傳統被指為穢亂宮廷的禍水,洗白成一個高貴睿智(近同於洪昇塑造的形象)的楊妃。

譬如,棄夫事公公,變成是妃子識大義,犧牲自己保全丈夫。

又譬如,刻意演了一個作者本人認為不存在的虛構人物,把虛構當真實的再演,但主人翁程教授又告訴楊妃,剛剛演的都是虛構的。只是為了向觀眾強調,沒有梅妃,只是因為無聊的知識份子胡亂捏造陷害楊妃。楊妃的好妒,不過只是勸戒君王要早朝。

再譬如,演了春日楔遊一景,看到此處,熟悉古典劇本的讀者,一定會很驚恐的發現,新編崑劇架構竟然和洪昇長生殿大為雷同....寫楊妃和安祿山的曖昧,只是一時之間男人的無聊玩笑話。錯的都是唐明皇太愛開玩笑。對三國夫人的豪奢無動於衷,也只是蒙在鼓裡。

一幕幕的辯白,都是要強調女主人公的清白,代價很高,幾乎是其他角色的清白,都拿來抹黑當做女主人公對比的佈景。

不過,三國夫人與唐明皇的曖昧,竟然沒被納入編寫,讓我覺得很新奇。也許是為了這樣一寫,勢必就要處理知悉此事後楊妃的反應。怎麼寫都不行,都無法合理化被塑造成完美的高貴楊妃。

因為,若楊妃大度寬宥,則不近人情,非常人也,也有包藏禍心,試圖一家人全奪恩寵,更加專權的嫌疑,而且這完全背離史實。

若楊妃妒恨吃醋二進宮,則抽離洪昇塑造帶有小兒女俏皮情趣的楊妃,那高貴的形象將蕩然無存。

走筆至此,聰明的讀者一定猜到馬嵬坡上,楊妃是如何心情吧,洪昇版裡那個懦弱不能保全愛人的唐明皇,將更懦弱,好襯托女主角的大義。

恨,看起來是無以復加了。人皆負楊妃,多大的冤屈,怎麼排解?

故事最後,程先生念了很多我難以理解的唸白,大概是說,雖然有壞人污衊你的清白,但宇宙間仍有知道你的知音、有李白洪昇為你洗白,你可以瞑目了。

然後好恨的楊妃,突然怨氣被滌蕩了。悠悠一句她一生有三知己,洪昇、李白、程教授。有了知己,恨,就可以不恨了。這個命題好像是全劇的解答,可是,對我來說,卻是最大的懸念。

楊妃夢肇始於楊妃入夢,其實它真正的名字叫做「楊妃怨」,程教授好像把崑劇帶入劇場,但是,抽掉程教授,好像整齣戲也是完滿的。

如果是這個版本的發展,扣掉程教授之外,恨也有其排解之法:認清妳所依靠的男人是個孬種,還缺乏什麼必死的覺悟?有什麼好恨?

不可恨,唯一可恨、該承受這些恨的,就是那男人。


其實,看到這劇本一開頭的對白,我就想問,因為無人說楊妃有恨,無人同情(所以洪昇算什麼東西?),所以楊妃需要今人同情。

看似合理,但請問,明皇是不是也要跳出夢來,大聲疾呼,他也有恨。女人可悲,何則明皇無恨?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