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唐詩一定會想到李白與杜甫,這兩人都是震爍古今的大家,也是不同的典型,一個是造境狂放的天才,一個是對語感、文字組合挑剔到幾近潔癖的大師,這兩個不同性格的文豪相遇,成了一生的知交,這份感情也橫越千里,流傳至今。

        一個格局空前的偉大王朝,兩個空前絕後的偉大詩人,各自走過截然不同的人生旅程。

        西元758年,時任左拾遺的杜甫,在門下省度過一晚難熬的春夜,這一夜發生了什麼?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愛的飲食男女

        曙光乍現。

        安瀾恐懼的張望四周,確認屋裡再也沒有奇怪的喘息聲之後,她踮起腳尖,用平生以來最快的速度,衝回她的床上,緊緊抓著棉被,把始終發抖不止的自己裹起來。

        該死了!安瀾在心底不住咒罵另一個女人見色忘友,都這種時候了,連一點情義也沒有!生死存亡關頭,連救也不來救她?

        她一直發抖、一直發抖。

        從牙關一路顫抖到膝蓋。

        安瀾很努力遏止想跳樓逃命的衝動,一邊集中精神,緊張的聽著房外的動靜。

        汗水不斷自她額上淌下,一滴……兩滴.....匯流成河,不安越趨氾濫。

        突然一聲沈重的呻吟從客廳傳來。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
        在台北,秋天是最曖昧難尋的季節。

        冬天下不完又冷又濕的頹廢,偶爾一場寒流,塞滿羽絨衣的捷運車廂更形擁擠與頹廢。

        春天,勉勉強強還會有一聲悶雷提醒你,春天醒了,於是乍暖還寒,所有過敏患者,總能精準的在鼻尖嗅到春天的氣味—又得開始理不斷的春愁春雨。所以孩子最期待夏天,偶爾在午後陣雨中奔跑,在車站出口揣測下一把傘下,是怎樣的風景。

        夏天一去,草木搖落,雁南飛。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豌豆公主》的旨趣,是王子擇配的問題,《豌豆公主》中的王子原本是負責考驗、選擇配偶的主角,他也展開尋偶的歷程,但出發歷險的王子卻不具備考驗的判斷能力,因此只能失敗而回,無法擔負考驗未婚妻的角色。

        考驗者的失落,使得故事的考驗主角轉移到王子母親的身上,身為母親,皇后為兒子擇配的標準,並不在公主的外表是否端莊得體,而是以被能否察覺二十層被褥下的豌豆,作為檢驗的準則。

考察世界各國改編《豌豆公主》的動畫或電影資料,以IMDB的瀏覽結果為例,迄今至少有8種以上不同的改編版本,發行公司以美國廠商為最大宗。玩具公司芭比亦針對《豌豆公主》推出了芭比版本的豌豆公主影片,最為人熟悉的動畫版本,要屬Mark Swan公司於2002年推出的動畫《豌豆公主》,最廣人為知,不過這個版本的《豌豆公主》被加入巫師、魔術、變幻、真假公主競爭的情節,童話中原本身居要角的皇后,不再背負推動情節的功能,轉由王子進行。

        迪士尼公司雖未以《豌豆公主》納入改編的公主童話系列,卻也在2005年,推出改編外百老匯音樂劇的真人版《豌豆公主》電視電影,故事中皇后獨裁專斷,為了阻止兒子繼位,下令王子結婚前全國都不許結婚,另一面皇后又刁難所有想跟王子相親的公主。在這個版本,考驗故事演變成男人與母親的權利爭奪戰,婚姻不再單純化,夾雜權利的鬥爭。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出自廣記

虎化人

亭長

    長沙有民曾作檻捕虎。忽見一亭長,赤幘大冠,在檻中。因問其故,亭長怒曰:「昨被縣召,誤入此中耳。」於是出之。乃化為虎而去。(出《搜神記》)


人化虎

吳道宗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虎娶人

虎婦

 唐開元中,有虎取人家女為妻,于深山結室而居。經二載,其婦不之覺。後忽有二客攜酒而至,

便於室中群飲。戒其婦云:「此客稍異,慎無窺覷。」須臾皆醉眠,婦女往視,悉虎也。心大驚

駭,而不敢言。久之,虎復為人形,還謂婦曰:「得無窺乎?」婦言初不敢離此。後忽云思家,

願一歸覲。經十日,夫將酒肉與婦偕行,漸到妻家,遇深水,婦人先渡。虎方褰衣,婦戲云:

「卿背後何得有虎尾出?」虎大慚,遂不渡水,因爾疾馳不返。(出《廣異記》)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Dec 26 Sun 2010 11:41
  • 面具

1.唐‧《樂府雜錄·驅儺》:「用方相四人,戴冠及面具,黃金為四目。」

2.陸游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一:「政和中大儺,下桂府進面具。」

3.《宋史·狄青傳》:「臨敵披髮,帶銅面具,出入賊中,皆披靡莫敢當。」

 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蒲氏寫作最晚一篇〈夏雪〉在康熙46年。康熙54(1715年),蒲去世。書成蒲松齡無力刊行,由友人傳抄。

蒲松齡死後半世紀,才有一部手抄本在浙江睦州刊行。(青柯亭本)

目前中國所見最早的手抄本有三種

1.康熙抄本

2.乾隆間鑄雪齋抄本

3.乾隆間二十四卷抄本

摘自浙江古籍出版社《聊齋誌異》導讀(2010,1月)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按我國法律,概念本身不受保障

訴諸概念之形式受保障


自私如我,常畏偶然發現創見被剽竊

爭奈胸有塊壘,僅與諸君子共勉

原以為無名小卒沒有被抄襲之憂慮,孰料正因無名,所以被抄的很理直氣壯

按此看則學者地位應少有不識相敢捻虎威者...怎料正是因為有名所以被抄的理直氣壯....

原來研討會或訴諸網路的會議論文....可以上傳牟利收費,好一個豆瓣網

知識的謬論,原來具有判斷能力未必能擁有好的品德,也未必帶來好的社會影響。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明日國圖有一場高羅佩系列講座。

但我很少看到文學研究中,有研究者開宗明義說名字從事物質文化研究。

物質文化研究比較先想到的是服飾、出版、飲食,但是古代文學作品,比較容易入手觀察的客體是小說或者筆記。

然而受限時代,魏晉志怪、唐傳奇篇幅精簡,自然資料有限。自然常被研究的以小說來說,就是紅學或金瓶梅。

 可是觀察研究紅樓飲食的,大多只能透過文本提及的食材或藥方,推知小說深層情節,或考究作者。

而在深層具有什麼含意或得出如何價值,我不知道怎樣處理這樣的窘迫。

 

我本身對服飾史略有一點涉獵,觀察到金瓶梅的繡花鞋是一種社交符號,文本中的女性人物,往往將此作為交換/交際的媒介。但我得出這樣的結論後,卻無法疏理出這樣的文化寓意,回歸文本本身,它對文本有怎樣的價值(書寫者是知識分子,這也是一種限制。是否觀察這樣的文本只能得出一部分而非整體社會的全貌,觀察筆記亦然,我們觀察知識分子的筆記,得到並非整體社會)。

 

這是我的困惑,不知如何將物質文化研究,放入中國文學作品的研究之中。如果只是在文本內處,挖出其中的結構,似乎沒辦法做到超越的部份。可是我又希望我的研究能夠做到「超越文本」的部份,期待明日的演講,震聾發聵。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下週有好幾場大木康與陳平原的演講,可惜陳平原的主題不是晚明小品文,我想聽他跟大木康以陳繼儒為核心發展出的晚明士人對談。

但講題是「都市與文學」,這篇我就沒興趣聽了

查了下大木康的著作,發現這次的主題都是他很久之前的研究範疇

好奇為什麼政大會訂這樣的題目,其實大木康先生近來的研究範圍有點雜,不過還是順著馮夢龍為核心。

有趣的是他從馮夢龍挖到陳繼儒,陳繼儒本身的出版模式很特別。所以他也探討出版現象。

順籐摸瓜,陳繼儒跟冒襄有交往...冒襄的筆記有不少文人活動,於是大木康也下去挖了...

他關於冒襄的資料今年才在日本出版


這次演講我很期待,不過有個缺點就是,國內基本上只翻譯了一本大木康的著作(還是聯經!!應該是只看見其中有商業宣傳性質)

所以,是要怎樣去讀到他的書?真頭痛...大木康國語是很標準,人也很帥...只是語速慢

這次我沒辦法做好準備工作(找不到書= =校內連一本大木康日文著作也無),希望多少能聽懂、也多少能了解一點點他的研究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T.S. 艾略特:「詩不是表現個性,而是逃避個性」、「藝術的情感是非人格化的」


 

若我不是書寫自我,那麼我的書寫,我又是書寫誰?

 

作者的書寫,屬於何者的文學(讀者?)

作者為何要嘗試這樣的書寫?

 

假若我是作者,我為何要書寫非我的文學,邏輯上無法成立,我無法寫出非我的書寫


 

lifeandstud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«123